66.png

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农村5G网络覆盖、光纤宽带覆盖、网络提速降费、网络惠民、美丽乡村、和美乡村等工程,建设了一批数字田园、数字农业、数字牧业以及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基地和智慧养殖园区,农村电商进一步助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基础不足,我市数字乡村建设还面临着不完善和需要重视的领域:一是基础设施偏弱。数字中国的两大基础是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我市乡村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新型数字资源基础设施、信息化服务平台经数年建设虽有所提升,但在质量和数量上均显不足。二是缺少专业可靠的农业信息综合平台。当前的农村数字化建设,对村民的生活影响非常明显,但对农业生产的渗透服务不足,缺乏整合土地、气象、农资、农产品生产全过程信息的平台。三是缺乏应用场景和良好的运营模式。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现象,造成部分项目无法顺利完成,或建设完成后无法持续运营,项目有始无终。四是建设投资模式单一。建设资金过多依赖财政资金,出现资金短缺、等米下锅现象,造成农村数字化建设项目进展缓慢甚至搁置不前。五是缺乏数字化人才及培养机制。整体缺乏信息化人才,特别是缺少可以带领乡村居民从事数字乡村建设、运维的人才,一些基层干部对数字化建设认识不充分甚至有抵触情绪。六是综合整合力度、专业性不够。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多业多态融合系统工程,既包括农业生产供应销售储存运输等环节,也包括农村治理乡村资产村务民生保障社会管理等内容,缺少强有力的整合力度和融合水平,存在缺项、漏项和甩项现象。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省、市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键之年。为此,九三学社郑州市委会委员、郑州市政协常委任瑜建议: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宽带升级、网络提速、5G基站网络覆盖、北斗应用、无人设备、应用平台等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广泛应用;构建涵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多维度、立体化、系统化的数字乡村发展体系,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的数据获取能力、共享水平、应用范围,为推进各类数字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
二、加强数字应用场景与产业数字化建设。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促进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融合、与社会服务融合。推动数字化村镇示范应用建设与和美乡村建设相结合,建设数字化示范点,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农耕体验、产品交易等相融合,结合VR等技术的运用,实现虚实动静结合;拓宽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并在产业链各个环节拓宽数字化应用场景;关注元宇宙等网络新型科技建设,将数字乡村纳入其中实现融合带动发展。
三、建立政府主导的数字乡村要素信息化平台。以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将农村、农业分散的各类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利用,建设全市农业农村、农产品物流等大数据平台,充分整合大田流转租种、设施农业、作物种植、土壤信息、气象、农资、保险、农产品等各类专业信息,并进行积极有效开发利用,更加精准服务于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发挥数字化效用,增强使用者应用积极性、建设者投入积极性。
四、适时开展智慧乡村示范建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借鉴智慧城市发展经验教训,适时开展包括智慧水务、智慧政务、智慧农业、智慧农村等在内的智慧乡村综合建设,建运结合,完成乡村环境生态、文明生态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
五、提升谋划能力,开放建设运营模式。乡村数字化建设是国家社会治理的升级,也是商业发展延伸,数字乡村建设宜不断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提升谋划能力,在设计谋划阶段即进行从投资到运营能力的规划安排,尤其做好资金保障工作,创新资金利用方式,探索财政投入、补贴支持、社会资本相结合,多渠道设计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构建社会资本有效参与的投融资体系。对运营和后续发展做到有效的机制性安排,使农村数字化建设能够实现自我造血和持续迭代发展。
六、加大乡村信息人才引进与培养。统筹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与培养战略,一是发挥职业技能学校、企业和培训机构作用,开展农民数字技能培训,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和本土乡村数字化人才队伍;二是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引进高端技术指导和高层次人才;三是对引进人才、回乡创业的企业家、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给予积极有效的针对性管家式支持,建立起共赢发展的创富机制、创富平台、创富效应。
七、建立积极有效的评价与保障机制。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数字乡村发展的指导精神;有效树立先进典范、精准激励,实现带动效应,推动我市数字乡村快速建设并实现持续稳健发展,有力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