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1).jpg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城郊型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在后疫情时代,近郊游将会成为城市居民旅游的消费的主要方式。“过夜经济”指的是让游客住一晚的夜经济,是城市近郊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有夜景、夜演、夜购、夜宴、夜娱和夜宿等6个方面。郑州城郊型旅游产业虽然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正在日臻成熟,但也存在不少短板,面临诸多瓶颈,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城郊型旅游产业缺乏“过夜经济”政策体系和运营模式的必要嵌入,这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目前,郑州的城郊型旅游仍以“一日游”为主,过夜率不足30%,50%以上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在3—12小时,大部分是“朝发夕归”,消费形式局限于门票、农产品采摘及购买、餐饮等,消费潜力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发掘。
二是景区与乡村的融合优势还不够突出。城郊型旅游主要由景区和乡村两种空间形态,但目前郑州的城郊景区和城郊乡村在旅游发展上还是各自为政,景区的乡村味不浓、联农带农作用不强,乡村设施和服务又达不到景区水平。
三是村庄与村庄的连片发展还不够深化。近年来,郑州着力打造了马渡村、娄庄村、南岭新村、神仙洞村、范村、关家村、桐树洼社区、孙庄村等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但这些村还是处于孤立的“点”的状态,导致游览时间较短、内容单一,同质化严重,过夜住宿率较低,农民增收不明显,难以形成长效循环。
四是政府与市场的共建机制还不够健全。以乡村民宿行业为例,国有资本介入乡村民宿产业程度不深,民营资本多处于小打小闹的摸索阶段,与政府主导的美丽乡村建设融合不够。村民举办民宿意愿较强,但更希望采取“无偿改造+自主运营”模式,与市场主体改造运营一体化盈利模式存在矛盾。
五是日游与夜游的设施支撑还不够均衡。目前的城郊型旅游项目基本按照日游模式建设基础设施,没有考虑到游客过夜的多元化需求。游客过夜不仅要住好,也要玩好,但乡村夜间休闲娱乐的硬件条件还不能够充分满足要求。乡村道路路灯覆盖密度较低,“黑灯路”不在少数。乡村公园、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夜间普遍不开放或缺乏照明,能够彰显“乡村夜色美”的特色游乐项目稀缺。
为此,九三学社社员、市政协委员耿天宝建议:
一是推进景区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景区与周边乡村旅游在规划、管理、利益上的共建、共治、共享,统一设施标识,均等服务水平。鼓励景区就近托管周边乡村旅游景点,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成立经济实体。
二是实现各乡村旅游示范点串联一体发展。围绕着“带”来串“点”,按照“两带一心”的文化旅游格局,围绕黄河旅游文化带、华夏历史文明嵩山文化旅游带来以游客体验为导向建设提升发展带内部交通体系。
三是完善民宿产业多方共建共享共赢机制。引导更多国有资本进入乡村民宿领域,组建区、镇一级的乡村旅游国资平台。加快现有民营民宿资源整合,引导基础较好的村庄成立股份制运营投资公司,自主改造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争取从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资源支持。结合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村集体以宅基地所有权、农户以宅基地资格权、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入股,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运营民宿。
四是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点亮乡村美丽夜色。提升实施乡村道路亮灯行动,全面消除高快速路、国省干道路口至行政村、自然村道路的“黑灯路”,采取“财政补贴+集体自筹”方式解决农村路灯维护经费不足问题。延长村文化场所夜间开放时间,对古民居等乡村旅游景观设施实施亮化,开发仰望星空、萤火虫、篝火晚会等适合夜间体验、具有田园特色的游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