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2).jpg


近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进,我市渔业养殖面临着重大变局,亟需进一步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破解行业发展困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全面提速的“新引擎”。我市水产科技人员的研究科技成果——漏斗形池塘循环水高效养殖技术(简称“郑州168模式”),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但随着黄河滩区生态环境整治的推进和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全市水产养殖空间急剧萎缩,由2017年最高峰的15万亩降低到2022年的不足5万亩,我市渔业稳产保供能力受到严峻挑战:

一是土地水资源短缺,空间急剧萎缩、产量逐年缩减,位于黄河滩区具备一定产业规模的渔业经营主体基本流失。二是传统粗放的高产养殖,尾水排放、农药残留,导致水域污染和水产品质量不容乐观。三是产业分布较为分散,缺乏集聚相应规模效应,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渔业优势和特色不够明晰。
为此,九三学社社员、市政协委员陈颍燕建议:
(一)充分认识渔业对生态环境的贡献作用,科学规划利用黄河滩区,高质量发展滩区渔业产业。对已退养的鱼塘进行连通,建成大水面浅表湿地,人放天养,实现“以鱼控草、以鱼抑藻、以鱼净水”的目的,满足市民休闲观光需求;对符合规划的改造提升,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在黄河滩区可养区改造建设“郑州168模式”鱼塘,实现水产绿色高质量发展和黄河生态保护“双赢”。
(二)大力推广“郑州168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应用,在渔业养殖困局中开创新局。一是认清养殖空间压缩的现状,转变经营思路,在全市大面积推广“郑州168模式”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为主的设施渔业,缓解宜渔土地资源短缺、用水成本上升等问题。二是利用我市西南新郑、新密、登封等地丘陵、半丘陵地区的荒山、荒沟,以灵活的“郑州168模式”为主,开辟渔业发展新空间。三是积极发展“168+”水稻、莲藕、蔬菜、花卉、林果和其他农作物的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绿色生态。
(三)实施品牌驱动战略,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培植产业发展新动能。一是运用“郑州168模式”打造“郑州黄河鲤鱼”“郑州锦鲤”两大品牌,加强“郑州黄河鲤鱼”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保护和开发,实施锦鲤精品化工程,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现全市渔业产业品牌化、品质化转型。二是延续和积极举办黄河鲤鱼美食文化节、锦鲤及观赏鱼国际大赛和博览会,树立“郑州锦鲤”品牌,打造全国最大的高档锦鲤等观赏鱼的集散地。三是拓展水产品深精加工项目,引导活鱼消费向便捷加工产品消费转变,推广预制菜,培育渔业经济的新亮点。四是积极发挥渔业的休闲功能,结合“郑州168模式”发展休闲观光渔业,如观赏鱼、垂钓等,丰富老百姓文化娱乐生活。
(四)加强政策支持,落实保障措施。一是制定加快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将水产养殖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推进渔业养殖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确保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任务落地落实。二是建立健全生态健康养殖管理制度和标准,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落实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在严格执行涉渔法律法规的同时,依法保护养殖者的权益,完善水产养殖许可制度。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对现代化装备配套补贴。强化科技支撑,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养殖行业的生产积极性,满足养殖户水产科技需求。